認識高雄第二站
來到旗後天后宮
爸爸將車子停在西子灣這邊
穿過天橋在到渡輪站搭船
爸爸一直很得意誇說自己聰明
(因為渡輪站附近很難停車)
來到旗津著名的海鮮街
一下子就到達目的地了
我問爸爸,為什麼現在的甘蔗渣都沒有蒼蠅盤旋上頭
爸爸停頓一會直說"對ㄏㄡ
是不是農藥用太多了啊
連蒼蠅都不光顧了
倆兄弟在許願池許下願望
哥哥說希望可以跟爸爸媽媽一直快樂住在一起
弟弟許下快快長大的願望
台灣海峽海域
有寒暖流交會
每年會有許多魚群在此迴游
尤其是烏魚
會從北方成群南下
到溫暖的海域產卵
許多閩粵漁民每年都會追逐著烏魚群來到打狗
並在打狗(今旗後)建立許多小茅屋當作捕烏魚時休息的魚寮
每年12月到2月間
閩粵居民就住在打狗捕烏魚
烏魚季過後就返回中國了
此時的背景在17世紀初荷蘭人四處拓展航海與貿易
當時台灣還不在中國的版圖內
荷蘭人從澎湖撤離後
從大員(安平)登陸來到打狗(高雄)
荷蘭人將打狗當成貿易重地
買賣物品有石灰,鹽,木材,藤,稻米等
還在打狗海域徵收捕魚稅
中國來的漁船到台灣捕魚
到先到大員(安平)向荷蘭人領取執照才能進行捕魚作業
捕魚之後
還要到大員(安平)繳稅
掛上烏魚旗才能回大陸
在荷蘭時期
荷蘭人就廣徵漢人到打狗開墾耕作
1661年鄭成功率領軍隊從鹿耳門登陸打算立足台灣
1662年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離離開台灣
此時打狗平原已經聚集了不少漢人
鄭成功死後經過他兒子鄭經,孫子鄭克爽
在1683年被施琅(清)打敗
結束明鄭22年對台灣的統治
使台灣規入清朝版圖中
光緒12年設置的古鐘,右邊是咸豐9年訂的船戶公約碑文
另一方面
漁民在旗津海域捕魚時常遇到大風浪
漸漸由季節性捕撈改成在打狗定居
也將他們供奉的媽祖迎到打狗
於是在1673年合力建造打狗第一座媽祖廟
就是今天的天后宮
渡海安瀾的王船,是古時戰船依比例縮小的模型
天后宮的木構屋架,是最具傳統廟宇建築特色的工藝價值
牆壁上盡是剪黏藝術裝飾
從這頭望過去
看到義豐冬瓜茶的招牌
3分鐘腳程我們喝到了台南有名的冬瓜茶
再找間海鮮餐廳祭祭五臟廟
結束今天的歷史拜訪之旅
文字取自:
騎旗後天后宮簡介
漫畫高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