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3.jpg  


早期鳳山舊城1.com
 

先說故事吧

在鄭克塽投降後

清朝大部分官員都認為台灣不過是偏遠的蕞薾小島

紛紛上書康熙皇帝放棄台灣

只有打敗鄭克塽的施郎獨排眾議上書康熙皇帝

認為台灣的戰略位置很重要

只有將台灣納入版圖管理

才能確保沿海各省的安寧

於是台灣在1684年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

清廷將台灣設為台灣府

分諸羅縣,台灣縣,與鳳山縣

現今的高雄縣市在當時是屬於鳳山縣的行政規劃區內

(鳳山丘陵本來是位在現在的小港,鳳山,林園交界處

因為外型好像鳳凰展翅得被命名

因為鳳山丘陵是很明顯的地標

所以設立縣治時就以鳳山縣來命名了)

在清朝治理初期

派來的台灣知府大多推行苛政,重稅,人民怨聲載道

當時住在鳳山縣養鴨的的鴨母王朱一貴集結群眾反清

後來被清廷增援的大軍打敗

被帶到北京處死

這次事變改變了清廷不在台灣築城的政策

在1722年(康熙61年)鳳山知縣劉光泗奉命在興隆庄(今左營)建造土城

鳳山縣舊城牆銜接龜山,蛇山,外圍還有護城河保護

早期鳳山舊城2.com  

但是官吏貪腐依舊

人們的生活困苦沒有改善

在1786年(乾隆51年)12月13日林爽文,莊大田再度率眾進攻鳳山城

清廷派大學士福康安統率十萬大軍渡海

隔年才平定民變事件

此時鳳山城已經殘破不堪

因此1778年(乾隆53年)縣治便轉移至埤頭街(現在的鳳山市)

原來興隆庄(今左營)的鳳山縣城就被稱做"舊城"

到了1805年(嘉慶10年)埤頭街新城被海盜攻陷

1824年(道光4年)埤頭街新城又被攻掠

清官員紛紛認為舊城比新城好

在1825年(道光5年)開始重建興隆庄(今左營)縣城

而且是台灣第一座石城(老咕石)

隔年石城完工了

但因為舊縣城位於海邊

形勢沒有埤頭街新城方便熱鬧

舊縣城附近的蛇山,打鼓山常有盜賊出沒

官員無力解決

因此還是留在埤頭街新城治事

直到咸豐3年林恭變亂

在埤頭街新城成功擊退林恭

官員信心大增奏請皇帝

縣治確定設置埤頭街(今鳳山市)

興隆庄(今左營)舊縣城就此衰落

IMG_3337.jpg

我們帶著孩子到鳳山縣舊城(今左營)

尋找在1985年(民國74年)被列入一級古蹟的舊城牆與四座城門

今天鳳山縣舊城的城牆有些已經倒塌

第一站我們來到北門段(又稱拱辰門)

目前保有部分城牆與完整城門

IMG_3309.jpg

IMG_3311.jpg

外額題「拱辰門」

IMG_3327.jpg

內額題「北門」

IMG_3312.jpg

拱辰門牆上有一對泥塑加彩的門神塑像全台僅存

至於為什麼會有門神,而且各門中只有北門才有

維基百科的註解是推測民間傳統認為北門是鬼門

北方多惡煞,因此才在城門上塑繪門神,以保佑縣城及官民

IMG_3313.jpg

 

IMG_3315.jpg

 

IMG_3319.jpg

 

IMG_3320.jpg

走在百年古蹟的咕咾石階上

IMG_3321.jpg

馬道為士兵行走、偵察與作戰的通道

IMG_3322.jpg

 

IMG_3325.jpg

 

IMG_3330.jpg

鎮福社位於舊城北門口

當地人稱「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

與鳳山舊城同列為一級古蹟

IMG_3333.jpg

當時北門之外有一口井

故稱為「拱辰井」於位於勝利路與埤仔頭街的交叉口

在舊城未遷於新城時,埤仔頭街為重要的市集地點

台灣光復後交通上的設計不良

使拱辰井位在勝利路路口中央,阻礙交通常常引起車禍

我們詢問一位老婆婆

婆婆說已經被填起來了

我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是被鐵蓋蓋起來了

在十字路口找尋許久

孩子好失望

就在經過馬路時發現路中央像人孔蓋的蓋上鑄有拱辰井字樣

還被劃上斑馬線能被爸爸找到實屬不易啊

IMG_3336.jpg  

 

第二站來到東門(又稱鳳儀門)

是四門當中唯一保存護城河的一段

目前在整修不能進入

IMG_3348.jpg

只能從圍欄中窺探「鳳儀門」外額風貌

IMG_3349.jpg 

 

IMG_3352.jpg    

這段的城牆好長保存得很好

也是唯一保存護城河的一段

IMG_3381.jpg

IMG_3382.jpg

 

車子開到城峰路底後就銜接圓環

城牆也中斷了

IMG_3380.jpg

IMG_3385.jpg

 

只見南門城門又稱(又稱啟文門)

孤單的矗立在中華路與鼓山路圓環中

與現代現築突兀並列著

難以遙想當年英姿

 

IMG_3355.jpg

穿越馬路我們來到南門城門下

IMG_3356.jpg 

IMG_3359.jpg 

  IMG_3365.jpg 

 

IMG_3368.jpg  

 

 IMG_3375.jpg   

最後尋找西門

西門(又稱奠海門)的命運最為悽慘

資料顯示位於現今自助新村內

城門因為新村開闢巷道遭損毀

只遺留小斷城牆

但是我們在自助新村內遍尋不著城牆遺跡

舊城訴說著這個城市的過往

穿梭在現代巷弄中

尋找先民遺跡

我的思緒飄回到200多年前而不可自拔

與孩子們的計畫

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

用心

用眼睛

感受打狗的蛻變

我們來到新城(鳳山市)用餐後

繼續尋找新城的遺跡

每想到新城的6個城門與城牆

至今只剩東便門(又稱同儀門)

興建於嘉慶9年

城門外還有護城河

已列入國家三級古蹟

其餘全在都市繁榮演變中

依依被拆毀了

真是令人不勝欷噓

IMG_3420.jpg

 

IMG_3421.jpg

 

IMG_3424.jpg

 

IMG_3425.jpg  

東便門外牆左側有一座「東福祠」土地公廟

IMG_3426.jpg

東便門外跨越鳳山溪的東福橋

原本仍完好堪用的古橋

在2001年被潭美颱風沖毀

兩座橋墩沒入河道中

今被吊起來至於廣場中供人憑弔

 

IMG_3407.jpg    

 

IMG_3411.jpg  

參考資料:

 部分文字取自漫畫高雄歷史

維基百科

高雄市國民小學鄉土教材愛我高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認識高雄歷史
    全站熱搜

    CCS0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