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
我們的暑假認識高雄歷史計畫仍然持續進行
我們讀到第六章日本出兵
故事背景在1871年(同治10年)
有69名琉球人因為颶風漂流到台灣屏東的八瑤灣一帶
他們誤闖了山地而遭到排灣族原住民殺害
只剩12人被救生還
日本當然很生氣
派外務大臣到台灣要求解釋
清廷派總理衙門毛昶熙出面處理
毛昶熙回覆日本外務大臣:
那是"生番"所為,化外之民不是我們能管的啊
日本官員回去報告此事後
日本十分生氣
他們說:
既然是無主之地,那就由我們來管吧!
於是1874年(同治13年)
出兵射寮(車城鄉)
攻打石門
就是後來的牡丹社事件
雖然事後有了中日協定,日本撤兵
但是也讓清廷開始正視外國對台灣的企圖
因此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在台南建造二鯤鯓大砲台
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的億載金城
在打狗部分建造了兩座砲台(1871年,光緒元年)
一座是旗後的威震天南砲台
一座是哨船頭的雄鎮北門
1884年中法戰爭台灣告急
法軍攻打雞籠(基隆)滬尾(淡水)
隔年簽訂中法協定,法軍撤出台灣
清廷更加體認台灣海誒的重要性了
1885年下詔台灣建省
劉銘傳是台灣的第一任巡撫
1888年(光緒14年)劉銘傳又在鼓山設置大坪頂砲台
今天我來到是哨船頭的雄鎮北門
晚上要寫文下載照片時
發現今天所有行程的照片全部不見了
(雄鎮北門,玫瑰教堂,駁二鬼屋展)
真是欲哭無淚啊!!
只好借用網路照片記錄(高雄市文化局打狗文化資產)
以後有機會再舊地重遊了
據《鳳山縣采訪冊》載,雄鎮北門砲台「在臨港扼要處,周里許,營房八間、大炮兩尊」
雄鎮北門砲台由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雖屬歐式,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
城門上有五個雉堞,雉堞上有窺孔,城門上人可站立
門楣上題有「雄鎮北門」字體雄勁有力
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保留非常完整
砲台四周厚牆以三合土與咾咕石疊成
至今仍很堅固
雖然大砲已不存在
卻不想像當時的場景
雖然砲台落成
但是並沒有大砲設備
後來才逐漸增加
直到1895年(光緒21年)
旗後大砲台有五門砲
哨船頭小砲台有八門砲
打鼓山大坪頂砲台有12門砲
1894年(光緒20年)甲午戰爭戰敗
第二年清廷依照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1895年(光緒21年)日軍由澳底上岸
接著又分別從中部,南部登陸台灣
當時鳳山有許多的抗日份子活動
日本以海陸夾擊攻打打狗
旗後砲台威震天南門額遭日艦砲擊毀損
大坪頂砲台著火
清軍不再應戰
台灣從此進入日治時期
日治初期
由於台灣軍民抵抗
因此採軍政管理
直到1895年全台底定
才漸漸恢復民政制度
2008年上映的電影"1895"
就是在講述日軍接管台灣時發生的抗日故事
最近在國際大放異彩
9/9即將在台灣上映的國片電影賽德克.巴萊
故事背景霧社事件是發生在1930年日治台灣時期的抗日行動
是台灣受日本統治期間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
事件是由於當地賽德克族
因為不滿台灣總督府與地方政府的壓迫而發起
犧牲人數近千人
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被強制遷至川中島
台灣總督府於此事件之處理方式遭日本帝國議會強烈質疑,
多年來,臺灣有許多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藝文與影視作品,以紀念這場戰役的人們。
(藍字摘自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