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2009年4月號 第274期 作者:林美姿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平時要多當「肯定句」的父母,以認同和稱讚來鼓勵孩子;但在旅行過程中,為了啟發孩子的探索能力,專家建議,最好當個「問句」父母,做一個會「引導」,而不是會「教導」的爸媽。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蔡居澤表示,知識、態度和生活技能三者合一才是教養,學校大部分只教導知識,因此在親子遊過程中,父母可利用機會讓孩子多學習態度和生活技能,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這對孩子的品格發展也有幫助。

     「親子共遊時,父母應該要考慮地點,同時做好親子陪伴和引導的角色,不要讓小孩放牛吃草,」蔡居澤強調。


旅遊規劃 讓孩子有參與感

     專家建議,親子旅遊從規劃開始,就可讓孩子參與,增加他們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台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指出,家庭聯誼也是要好好設計行程,否則有時還會變成家庭糾紛,讓小孩覺得我只是換個地方挨罵而己。

     如果是低年級的孩子,還無法提供地點的建議,專家認為,父母自行決定後,在出發前應該先向孩子說明,這次旅遊要去什麼地方,以及為什麼選這個地方?小朋友可以玩什麼?提高孩子的參與感。

     如 果是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詢問他們想去的地點,請他們提出理由,並和父母一起討論決定。決定行程後,讓孩子先上網搜尋相關的資料,自己先做功 課,這樣到旅行地印證所查過的資料,印象會更深刻。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會要求孩子上網找資料後,想像自己是一位導遊,依照手中的資料,規劃如何帶著一群人 去玩。

     當孩子旅行經驗較豐富後,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自己安排旅行 中的食衣住行。例如告訴他們家庭旅行的預算大約多少?讓他們上網查飯店、旅館的設施和價錢,瞭解行程中可以使用哪些交通工具、費用多少?吃飯的預算是多 少?可以選什麼樣的餐廳?「這些規劃的過程就是生活的能力,」蔡居澤說。


旅遊過程 增加孩子機會教育

     在旅遊過程中,如果父母希望在休閒遊憩之餘,可以增加對孩子的機會教育,蔡居澤建議,可以運用教育學者David Kolb提出的「體驗學習圈」四大步驟:體驗、省思、歸納、實踐,來引導孩子。

     例如父母和孩子假日一起到淡水騎腳踏車,快樂地共遊,這是一種體驗。在騎單車的過程中,發現孩子覺得很累,一度想放棄,最後還是完成了。父母可問孩子,「你曾經想要停下來,為什麼又堅持下去呢?」這是引導孩子進入反思。


結束旅遊 幫孩子做歸納

     教育大師杜威指出,教育如果只是一連串的具體經驗,而沒有提供反思,知識就是零碎、片斷的。「探索活動的核心是在反思,而不是知識,」蔡居澤說。

     在 結束旅遊行程後,父母可幫孩子做一個歸納的動作。例如問孩子在整個過程中最喜歡什麼?學習到哪些?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再把孩子產生的想 法,引入其他生活上的應用。例如孩子堅持騎完全程後,他自己的感想如何?如果孩子因此有成就感,讓他瞭解,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可以應用在他未來想做的 任何事情上,讓孩子建構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


問句:what、so what、now what

     外展協會有多年舉辦親子營的經驗,執行長廖炳煌表示,在旅行中,父母引導孩子學習的技巧是「問句」,而不是家長主觀判斷的肯定句。

     廖炳煌提供三個問句技巧給家長參考。首先是WHAT。先問孩子,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以及爸爸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有什麼東西你為何沒看到?這類的問句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第 二個是SO WHAT,引導孩子表達事情對他的意義。例如看到小鳥受傷跌落地面時,問孩子有什麼感想?讓孩子表達他的想法,而不是由父母告訴他。之後使用第三個問句 NOW WHAT。問孩子這時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解決方案可能不只一個,每項方案有什麼優缺點?訓練孩子思考和應變的能力。

用四大魔句啟發孩子

     親職教育專家游乾桂在旅行中,會鼓勵孩子多問導遊或導覽解說人員,他自己也常用「四大魔句」來啟發孩子。

     為什麼?——為什麼這棵樹會長在這兒,不長在高山上?

     怎麼辦?——我真是不行,你來告訴我怎麼辦才好?

     接下來呢?——看來已經愈來愈接近答案了,接下來該怎麼做?

     還有沒有?——方法不錯哦,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

     諾 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認為自己能成為科學家的原因之一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別人的爸爸看到小鳥會問孩子,那是什麼鳥。可是 費曼的爸爸會問,鳥在做什麼?所以他從小就知道,事情的答案不只一個,因此養成他日後卓越的研究能力。所以善用問句和孩子溝通,將會是有效的教育利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S05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